市領導開展紡織面料產業科技賦能專題調研活動
10日上午,市委書記張文賢,代市長王明元帶隊開展紡織面料產業科技賦能專題調研活動,進一步推動產業、企業與平臺融合創新,實現科技賦能,加快傳統產業高新化。
在泉州輕工職業學院,市領導與紡織面料產業的企業家們一道,調研參觀海西紡織新材料工業技術晉江研究院,了解產業應用技術創新與研究情況。
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與大院大所的戰略合作,先后引進9家國字號科研創新平臺,大力推動院企合作,為企業提供“家門口”的精準科技服務。2020年以來,合作領域持續拓展,先后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和咨詢969項,和企業合作研發及技術成果轉化項目95項,金額達1.75億元。我市也圍繞產業、圍繞創新策劃開展系列活動,樹立大抓創新、大抓產業鮮明導向,把科技賦能、數字變革作為產業轉型升級主攻方向,推動傳統產業高新化、高新產業集群化發展。
座談會上,圍繞科技賦能這一主題,企業家們談想法、提建議?,F場,通用技術中紡院海西分院、通用技術所屬中紡院(天津)科技發展公司、通用技術中紡院所屬中紡新材料科技公司還分別介紹各自的平臺情況和科研成果。
謀創新就是謀發展,抓創新就是抓未來。張文賢指出,我們做企業,以前是拼膽量、拼資源、拼投入,現在是拼腦力、拼創新、拼人才。企業要增強傳統產業高新化的認識,明白“創新有風險,但不創新是最大的風險”的道理,深入思考“有多少研發投入?有沒有核心技術、發明專利?有沒有科技經理、技術經紀人?有多少人才?”等問題,真正推動企業從市場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張文賢強調,要搶抓資源,搶占科技賦能制高點。創新不是大企業的專屬,成長型企業也要有自己的創新路子,關鍵是找準方向、找對路徑,從自主創新、協同創新、開放創新等模式中,選擇適合自身實際的路徑,發力高端化、數字化、綠色化。要善用資源、借梯登高,探索共建實驗室、產學研用合作、直接轉化科研成果以及智能化、數字化賦能等模式,為企業“量身定制”,更好助力創新。要重視人才、儲備人才,舍得花真金白銀,給予科研人才足夠的舞臺和重視,通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訂單式培養儲備一批技能人才,把技術經紀人、技術經理充實到管理團隊,幫助企業更精準引進人才、引進技術。
張文賢強調,相關部門、各鎮街要強化思想認識,抓緊深入對接,更好地了解企業創新需求,更加精準地服務企業創新,讓企業做勇敢的創新者,黨委政府做創新的服務者。
王明元要求,科研院所要當好科技創新的最強引擎,堅持強鏈補鏈導向、企業需求導向、本地孵化導向,厚植科技情懷,根植晉江本土,深耕紡織新材料、新技術研發,服務晉江產業創新升級。廣大企業要當好科技創新的生力軍,更加重視科技賦能、人才引育、產業協同、借智借力,把創新資源用好用活,提升科技含量和生產效益,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政府部門要當好科技創新的最佳服務員,搭好平臺、用好政策、做好保障,營造更有利于創新要素集聚的良好環境,更好地服務企業、服務院所、服務發展。